推广 热搜: 索尼  直播  智能手机  全额罚息  奥迪、  小霸王  网约车  新零售  世界杯  短视频 

"千亿县"增至59个,中国经济"底盘"更厚实了

   日期:2024-10-04 11:07:12     浏览:3    评论:0    

近日,《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布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从2013年到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10年增加50个。

分析“千亿县”榜单,可以发现:

——经济实力更强了。去年,59个“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地域分布更广了。59个“千亿县”中,东部44个、中部8个、西部6个、东北1个。这和以前“千亿县”基本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西部地区千亿县加速涌现,县域经济在省内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这也是新时代以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的结果。

——产业结构更优了。产业转型升级是“千亿县”崛起的关键支撑。许多“千亿县”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扩大传统产业优势,同时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高端产业为核心,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挖潜新优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郡县治,天下安。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以“千亿县”为代表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体现。

县域经济承担着经济大循环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底盘。新时代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盘”越来越厚实。

看经济活力。2022年,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46.7万亿元。2023年,江苏昆山,GDP超过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浙江义乌,被誉为“世界超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8.4万元;河南鹿邑,化妆品产业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就地就近流向县域就业创业的趋势愈发明显,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400万人。

看消费脉动。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197元,实际增长7.4%,高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4个百分点。今年7月至8月,全国县域文旅预订单量环比增幅超过22倍,县域旅游市场活力十足。某电商平台的报告显示,中国县域市场消费规模已经超过一线城市。县域消费是极具潜力的蓝海,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日前,国务院公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数据显示,十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县城已经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新型城镇化有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质量稳步提升、民生持续改善。县域是4万多个乡镇和66万余个村庄的结合体,承载着数亿人的美好生活。据测算,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拉动万亿元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能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安徽省蒙城县十里村农民金磊老人跟着儿子在县城安家落户,他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搬到县城三年多,儿子儿媳县城上班,孙子孙女家门口上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就能看病,经过培训自己还当上了社区保安,这日子过得真踏实。”

金磊一家人的故事是无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缩影。近十年累计有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截至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县域不只是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故乡,更是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广阔天地。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千亿县”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为亿万农民带来美好生活。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zhunfafa.com/news/show-54252.html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