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的科技创投圈里,人工智能大模型风头无两。大潮袭来,创业者的机会和挑战何在?投资机构所代表的“聪明的钱”将向哪些领域投来橄榄枝?昨天,在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天使成长营主办的“2024中关村早期投资论坛”上,多位知名投资人热议未来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AI将成创业合伙人
创新工场总裁、合伙人陶宁认为,随着大模型越来越成熟、稳定,2024年将会进入大模型应用元年。去年上半年,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牵头筹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零一万物。陶宁称,由于创新工场已经亲自下场做了大模型底座,今年公司将会重点关注基于大模型基座的上层应用,包括消费级、企业级等各领域的大模型应用。
“对普通创业者来说,AI是你最好的合伙人。”基石创投创始合伙人黄力波认为,AI将成为创业者的绝佳工具,两三个人起步的创业小团队,借助AI的力量能够做到过去三四十人的团队也无法达到的成果。
最近几个月频繁以大模型“布道师”角色积极在各大公众场合发声的周鸿祎则在另一场AI大模型主题的圆桌讨论上提出,大模型是与业务高度结合的,他建议创业者不要总想着用AI造全新的东西,而应回到很多旧应用、旧程序、旧网站、旧业务上,思考怎么用AI重塑这些领域。此外,创业所选取的场景一定要足够小、足够垂直,让AI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同济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术语工委副主任王昊奋提醒道,他反对在“狂奔”阶段做大模型技术为驱动的创业,他认为这种创业非常危险。创业者的人力和财力非常有限,而大模型是综合技术,创业小团队如果以技术为驱动,很容易被大公司或者开源力量淹没在浪潮中。
破除“大模型迷信”
在大炼“模型”的趋势下,不少业内人士也开始了热潮下的冷思考。
“做出自己的千亿大模型,就一定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吗?如果技术没有和产品、应用形成闭环,再多技术投入都不能形成壁垒。”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日前在其公司的企业级大模型发布会上说道。
他以企业级大模型应用举例说,千亿参数大模型往往是会做奥数题、懂法律等各种知识的全能型“选手”,但在企业应用场景中,往往并不需要大模型去做奥数题,只需要足够专业并且更具性价比的专业类模型就够了。
蚂蚁数科首席技术官王维明确表示,蚂蚁数科不会直接做大模型。“大模型肯定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迭代和演进,但不必迷信它。”他说,结合行业具体问题和高质量数据,用好小模型、用好中模型,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
无独有偶,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军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联想不会做通用大模型,而是将与产业伙伴合作基于现有的通用大模型进行二次深度开发,完成对个人大模型和企业大模型的构建,助力打通大模型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挖掘未来“链主”企业
“只投产业链关键创新,抓住超级周期,往上游走,往前沿走,重仓未来的链主企业。”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在中关村早期投资论坛上表露了自己下一阶段的投资偏好。他称,中国具备产业链“链主”地位的企业仍然稀缺,其中一个表现是A股300亿元市值的公司数量少于美股,而千亿市值公司数量则不及美股一半。
李竹认为,中国在最高端的AI智慧方面仍需追赶海外,但在大模型、具身智能落地、消费电子和新终端、智慧医疗等方向的发展上,中国将具备出现反超的可能性。
除了人工智能,制造业也成为多位投资界资深人士提及的重要方向。李竹说,过去一年,中国在此前相对落后的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人工智能与新材料发现等技术的融合,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范式与颠覆性机遇。
“中美投资的热门赛道如今殊途同归,都落在一个共同的领域——制造业上。”投中信息CEO杨晓磊说,前些年,中美的投资热点各不相同,比如中国互联网投资成为热点的时候,医疗是美国的投资热门领域;此后美国在投消费、云等领域的时候,中国大量资本则热衷于投资教育;而当前,制造业成为中美两国资本共同的投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