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底以来,各地陆续启动2024年度“惠民保”的投保工作。在迭代升级中,多地“惠民保”降门槛、加保障,保障责任、增值服务逐渐扩充,免赔额总体有所下调,补充减负作用持续显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基本医保与“惠民保”的有效衔接,就不能只停留在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的衔接上,而是需要在确保医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医保数据与保险数据互联互通,为“惠民保”产品的定价风控和责任设计提供基础。
目前,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使得保险公司面临承保亏损的压力,“惠民保”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大数法则是保险产品定价风控的基石,数据是保险的生命线,“惠民保”的“物美价廉”尤其需要充足的数据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打破医保与“惠民保”之间的数据壁垒,是“惠民保”的必然趋势。
受制于标准规范不明确、技术保障能力不足、统筹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多地医疗数据与保险公司的开放共享仍十分有限。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作为数据的拥有者,存在“不敢共享”“不愿共享”的现象,数据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需要从政策制度层面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责任,对数据的归属、利用、价值等问题进行明确界定。
在实践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建设医保数据共享平台的关键。要降低数据泄露和二次开发的风险,通过数据风险早识别、早监测、可追溯,切实维护参保人合法权益,保障普惠保险全程安全可控。同时,要与时俱进强化对医保数据的综合统计和处理能力,主动满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需求,避免因数据管理能力不足限制“惠民保”业务的良性发展。
“惠民保”为商保与社保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摸索探路。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商业健康险,由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指导、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的“惠民保”,在获取医保数据支持方面更具先天优势。因此,从“惠民保”起步探索医保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医保数据共享平台,对于未来支持商业健康险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开发产品,以及提供快捷的理赔结算服务,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