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基础设施建设能有力拉动全球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将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全球基础设施领域已成为大国竞争博弈的重要战场,为扭转在基建投资领域的被动局面,美国联合盟友欲担当起全球基建的领头羊,加紧落实其主导的全球基建方案。实际上,全球基础建设的池子够大,投资存在巨大缺口,中国与美欧各有优势,合作大于竞争。
根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2016年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最大,占全球54%;美洲居第二位,占比为22%。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达19%,其中,美洲、非洲的资金缺口大,分别达47%和39%,而亚洲的缺口最低,为10%。另据世界银行估计,要实现气候和环境保护,能源、水和卫生设施的普遍获取,以及改善粮食安全等目标,全世界每年必须在基础设施上投资1.3万亿欧元。同时,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发布的《全球发展报告2023》也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仍面临结构性减速压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被日益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但鸿沟依然较大。从互联网覆盖率看,目前全球仍有约27亿人口无法使用互联网,且发展中国家使用互联网成本依然高企。
面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的缺口,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按照“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总体框架,以铁路、港口、机场、管网等为依托,逐步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网络,拉近了我国与共建国家的时空距离,优化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模式。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亮点纷呈,成功建设了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丝路电商”成为拓展多双边经贸合作的新渠道和新引擎,共同为全球互联互通注入新动力。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若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每年将有望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GDP1.3%,其中90%由伙伴国分享,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受益更多。2015年至2030年间,760万人会因此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曾几何时,美国也是全球的“基建狂魔”,但随着全球化和产业革命再分工,美国基础设施全球排名仅列13位,远低于英、法、德等国。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评估,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得分长期不超过“D+”,而2021年得分“C-”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分。中国则凭借国内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使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施工能力和成本控制基本接近甚至超越西方同行。在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基础设施招标中,中国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在20家全球最大建筑承包商中,中国有14家,欧洲有6家,美国却一家都没有。即使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领先的新能源、5G通信、数字技术等新兴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推动“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在全球新基建竞争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世界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在这重要关头,更需要全球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言,应本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精神,不应该排除任何国家。放眼世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池子足够大,中美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不存在互相抗衡或者互相替代的问题,亟需“拆墙”,而非“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