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压舱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国家安全。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时作出“粮食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判断,这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极端天气频发、地缘政治冲突持续等因素也给我国粮食稳定供应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底盘。
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了信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预计早稻面积在7100万亩以上,基本保持稳定。秋粮是全年粮食丰收的大头,当前秋粮播种面积稳中略增,预计超过13亿亩,长势与常年大体相当。大豆面积小幅增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冬油菜面积增加较多,产量创历史新高。但是今年秋粮生产面临着极端恶劣天气和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要未雨绸缪、主动应对,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夏粮尽管有小幅减产,但对粮食市场影响不大。今年上半年,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价格总体平稳。分品种看,小麦年际间产需平衡有余,特别是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增产,库存充裕,市场供应预期趋稳,价格高位回落。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库存充足,价格小幅上涨;玉米下游消费逐步恢复,价格持平略涨。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国内大豆、油菜籽增产,自给能力稳步提升。但受全球大豆油料供给宽松、美元持续加息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国际油脂油料价格降幅较大,传导拉低国内市场价格。下半年,随着经济继续恢复向好,餐饮消费加快回升,粮食消费需求有可能好于上半年。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变化,聚焦保供稳价,做好市场调控,保持国内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国采取“长牙齿”的措施保护耕地,取得一些成效,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有很多。要充分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到实处,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结合农田建设、耕地整治,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把小田变大田,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加强撂荒地治理,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向盐碱地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空间。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法治护航。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但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粮食质量安全状况堪忧、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贪污腐败高发等各种问题交织,粮食安全隐患重重。需要加速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法出台,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走向法治化、现代化。6月26日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标志着粮食安全领域的立法迈出关键步伐。草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等突出问题,旨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着眼于当下,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更要着眼于长远,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加快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治理水平,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