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新浆站获批、股东变更国资入主……近日,血制品行业上市公司利好频出,从A股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卫光生物、上海莱士等个股自今年3月份以来,股价一路震荡走高。有分析指出,供给端,采浆活动逐步恢复,浆站数量和单站采浆量都将得到提升;需求端,血制品需求量有望持续提升。在新供给周期,浆站资源获取能力强的血制品企业能够获得行业红利,加速成长,但仍需警惕集采降价超预期及行业政策变动的潜在风险。
多家血制品企业新浆站获批
天坛生物下属2家浆站获得《单采血浆许可证》可正式采浆、华兰生物下属3家浆站获得《单采血浆许可证》……今年以来,多家血制品企业频频传出获批新增浆站的消息。
由于大部分血液制品不能通过重组方法制造,只能经由健康人体血浆提取,因此,采血浆是生产血液制品的重要方式。
“血制品属于资源品行业,核心能力在于采浆量。”广州圆石投资医药首席李益峰坦言,供给端来看,采浆活动逐步恢复,浆站数量和单站采浆量都将得到提升,且强大的股东背景有助于增强公司浆站资源获取能力;需求端来看,医疗服务行业的快速恢复,人们对血制品临床价值认知度的不断提升,血制品的需求量也有望持续提升,投资上建议重视国药系与华润系等央企的并购机会。“不同股东对企业获批新浆站的赋能效果差异巨大,实际控制人变化对于血制品企业的成长性和估值中枢有较大影响。在新供给周期,浆站资源获取能力强的血制品企业能够获得行业红利,加速成长。”李益峰说。
浙商证券分析师孙建提醒,血制品企业获批浆站需要省市多级部门审批,审批进度可能低于预期。从浆站获批,到拿到采浆许可证,建设周期可能低于预期。此外,不同企业下属浆站覆盖区域不同,单浆站采浆量可能低于预期。不同企业生产工艺不同,提取效率提升可能低于预期。
国资入主有利于提升浆站获批能力
近日,卫光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由光明国资局变更为国药集团,即由地方国资变央企。派林生物此前发布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从浙民投变为陕西省国资委。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股东国资化是因为血制品行业作为医药领域的资源品行业,具备稀缺性,国资更加青睐这样的行业,同时,国资入主有利于整个行业资源整合,提升浆站获批能力。
血制品行业准入门槛高,监管严格,整体仍处在供需紧平衡的关系中。自2001年起,国家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只有约30家公司,行业集中度高。
据悉,血液制品是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制品。据悉,血浆约占全血体积的55%,血浆中包括90%水分、7%血浆蛋白及3%其他无机盐成分及糖类电解质。血浆蛋白由60%的白蛋白、15%的免疫球蛋白、4%的凝血因子和21%的其他蛋白成分组成。作为血液的替代品,血液制品有更长的保质期,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医疗急救等方面有着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行业数据
一季度收入利润受益静丙大幅增长
采浆量影响着血制品公司的利润规模。从血制品板块(包含具有代表性、市场关注度较高的7支血制品标的:天坛生物、华兰生物、博雅生物、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上海莱士)的整体业绩情况来看,2022年该板块实现稳健增长,2023年一季度高毛利的静丙(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带动收入利润增速上扬。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该板块总收入57.64亿元,同比增长28.11%,扣非净利润14.60亿元,同比增长29.48%。不过,派林生物今年第一季度,营收和利润双下滑,其中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同比减少47.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7.61万元,同比减少46.62%。
专家分析
血制品行业在供需两端均有提升空间
东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从我国目前血制品使用结构来看,白蛋白为市占率最高品种,其中约六成为进口产品,国产人血白蛋白具备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免疫球蛋白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品种,但在我国人均使用量存在巨大增长潜力;凝血因子类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处于快速成长期。
从血制品签发情况来看,大品种白蛋白批签发增长稳定,静丙强势增长。今年1~5月,据中检所签发批次数据统计,人血白蛋白、静丙、凝血八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人纤维蛋白原签发批次分别同比增长0.5%、48%、13%、26%和-0.02%,静丙批签发次数增幅明显,白蛋白和人纤维蛋白基本维持平稳,凝血八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维持良好增长。
李益峰表示,血制品行业在供需两端均有提升空间且竞争格局逐渐变好,中长期投资机会显现,不仅有量升的逻辑,产品的扩容带来毛利率的提升。“风险主要是集采的降价超预期及行业政策变动。”李益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