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1月7-8日,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多变环境下青少年抑郁防治的探索与实践在渡过“北京之家”现场举办,同步线上直播。来自政府、医疗、学界、公益组织、企业的20余位嘉宾参会并发表演讲,从医学、心理学、社会支持、教育等多个视角对青少年抑郁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在致辞中表示,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绝不能单打独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适应环境的多变性,主动求变,主动应变,变被动为主动,由主动到能动。他提出“八个应该”,即应该“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符合国情”、“适应特点、满足需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素质、身心同康”、“落实政策、人才保障”、“科技赋能、文化铸魂”。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在致辞中表示,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越发复杂的环境和挑战,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腾讯基金会也关注到这个议题,并做了一些试点支持和尝试。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青少年自身及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医疗、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协同努力、共同支持。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和力量能关注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所长,凝结成合力,一起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毛爱珍在题为《青少年抑郁防治需要大爱、大勇和大智慧》的主题发言中指出,青少年抑郁防治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建阳光、包容、有爱的成长环境;需要有渡过创始人张进那样的不畏艰险、渡人渡己的大勇,还需要有将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的大智慧。
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党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做了题为《心理视角看青少年抑郁的成因与康复》的发言。他指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但对儿童青少年来讲,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心理障碍的防治,一方面应提高、改进个体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生活中的不必要的应激事件,最重要的还是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做了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600号故事”》的演讲。他指出,随着需求和需要的增长,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将从精神医疗服务向精神健康服务转型,营造“心理健康命运共同体”生态非常重要。同时,适应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和特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运用跨界、创新的传播形式线上线下科普精神健康知识,形成了破圈的“600号”品牌,倡导公众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减少病耻感,主动寻求专业支持。
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博士做了《从现象学到病因学——青少年抑郁的综合诊治》的主题演讲。徐凯文博士认为,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显,作为一种现象结果,背后有其复杂的病因学机制。青少年的抑郁问题不仅要靠药物治疗,也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环境氛围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互相支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回归“名校高分不如树德立人”的教育本质。
渡过CEO、陪伴者计划联合发起人李香枝做了题为《社会视角看青少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的演讲,她介绍了渡过在支持抑郁青少年方面的三种力量:一是“看见的力量”,看见他们丰富多彩的一面,也看见其孤独无助。二是陪伴的力量。渡过2018年率先推出“陪伴者计划”,核心是赋能康复者和家属,在现有医疗心理系统之外发动更多人加入支持体系中。三是专业的力量。渡过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科诊所,建立了陪伴者职业学社,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构建,为青少年家庭提供支持。
会议持续呼吁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的重视与支持,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帮助患者康复所做出的伟大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当日还发布了2022年青少年抑郁症功能恢复蓝皮书,这份近30页的报告从青少年抑郁群体在“学习、社交生活及家庭生活”三个主要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用翔实客观的数据反映了青少年抑郁功能恢复状况,指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目标应聚焦提高生存质量,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呵护青少年,助力他们恢复社会功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