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于21日在北京开幕,全球近400名重量级嘉宾出席论坛,围绕当前经济金融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在京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金融街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本届论坛也恰逢北京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论坛上,多名发言嘉宾回顾了30年来北京金融街走过的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探讨了在欧美等国“高通胀”和“紧货币”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背景下,各国各方如何克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仅如此,论坛还对外传递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积极贡献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力量。
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凸显
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摩根士丹利、中国人寿……站在毗邻长安街的北京金融街上,放眼望去,这里聚集着国内外各类知名的金融机构。数据显示,金融街以北京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北京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
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主题为:“踔厉奋发,共向未来——变局下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合作”,论坛受到国内外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主旨发言中表示,近两年,受供应链扰动、劳动力市场紧张限制,主要发达国家通胀远高于政策目标。为对抗通胀,美欧等主要央行快速收紧货币政策,紧缩之快历史罕见。“今年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债券普遍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人民币债券成为少数价格稳定的金融资产。”潘功胜表示,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日益凸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论坛上就中国货币政策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和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加大了实施力度。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货币,保持了人民币币值和购买力的基本稳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持续加息是一把“双刃剑”。董登新认为,“美国股市高处不胜寒已经很久,美股泡沫已经无处遁形”。他还认为,相比美国市场,中国市场具有极强的韧性,此次金融街论坛年会也向世界投资者传递信心,中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
哈佛教授:中概股回报率高于美股
哈佛大学法学院名誉教授斯科特关于“在美中概股回报率高于美股”的发言引发关注。他引用一组数据表示,从2001年到2020年20年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业绩跑赢美股大盘。截至2020年底,在美上市中概股对美国投资者累计回报率达8%,而美股同业回报率只有3%。2020年后,在美上市中概股受到外部政治因素影响,面临退市威胁。斯科特表示,美国投资者需要中概股,而中概股也需要美国市场,中美双方应该加强沟通,避免中概股从美国退市。
2020年底,美国国会表决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外国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中概股被迫开始从美国退市,转而在国内A股市场、香港市场上市。董登新表示,如果美方不改变歧视性法案,“美国投资者或将无福消受中资企业的高成长”。
在论坛年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交易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各项基础制度安排初步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公司占比超过八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下一步,证监会将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北交所高质量扩容。
地缘政治动荡考验金融安全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动荡对全球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产生多种不利影响,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论坛期间,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斯宾塞在视频连线中表示,现在的全球金融面临很多问题。从短期来看,不管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通货膨胀以及供应链短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在演讲中表示,可从四方面入手,健全金融安全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市场性、专业性有机统一。 二是保持经济质量提升和数量合理增长。三是健全法治。四是筑牢金融安全网,完善宏观审慎政策。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少鹏21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金融体系要兼顾“安全”和“发展”。
法治要跟上金融数字转型脚步
当下,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成为新趋势,打造布局科学、安全可靠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筑牢金融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成为行业共识。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就“数字新基建”这一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曾志诚认为,要不断地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数字化水平,需要从四方面来发力。“一是要坚持数字驱动;二是要坚持智慧为民;三是要坚持绿色低碳,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四是坚持公平普惠,让人民群众共享金融科技成果。”
还有嘉宾认为,数据要素的价值还应与法治、合规密切相关,离开了监管,金融科技的发展就容易“脱轨”。 对此,北京金融法院院长蔡慧永表示,做好金融创新的监管,首先要秉承正确的价值判断,既充分尊重金融市场规律和市场主体的意识自治,又要旗帜鲜明地否定触碰法律红线,规避金融监管,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要努力化解信息技术不对称引发的个人信息的滥用,算法歧视等纠纷,积极维护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