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索尼  直播  智能手机  全额罚息  奥迪、  小霸王  网约车  新零售  世界杯  短视频 

加快数字化转型 助力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2-09-05 20:53:19     浏览:7    评论:0    

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章节,并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以及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作出明确部署。农业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以强有力的数字金融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金融科技应用

引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增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作为中国农村金融的国家队,农业银行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不断强化三农金融供给,构建具有农行特色的三农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持续开展数字化创新,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银行不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出台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一系列措施,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不断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近年来,通过运用数字化新兴技术,农业银行创新推出多款线上金融产品,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农业银行推出了“惠农e贷”线上金融产品,通过手机自助申请、系统自动审批的办理方式,真正实现了“秒批”“秒贷”,让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方便快捷的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惠农e贷”余额已突破7000亿元,服务农户超400万户。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业银行创新推出了智慧畜牧贷,突破了生物资产监管难、抵押难的融资瓶颈,实现了活体抵押资产的数字化管理,目前已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陆续上线。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行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推出“富民贷”惠农信贷产品,并专门研发推出“富民贷”客户政府推荐系统,将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客户的审批流程搬至线上,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截至目前,“富民贷”已覆盖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部分脱贫地区的革命老区。

为配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农行率先研发推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仅协助县、乡、村三级政府有效管理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还整合了产权交易、乡村治理、金融服务等多种功能,真正实现对农户、农业、农村的综合化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已在1295个县区上线,覆盖13.9万个行政村。

加强数字化赋能

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精准灌溉”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明确要求。农业银行借鉴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构建了可持续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农业银行持续不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农业银行建成“微捷贷”“快捷贷”“链捷贷”三大系列产品体系,建设服务小微企业的专属平台“普惠e站”,提供开户、预约、贷款办理、综合金融服务等一站式、全天候线上服务。截至2022年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法人贷款余额超过7600亿元,其中线上贷款占比超七成。针对小微企业“开户难”问题,农业银行基于与工商数据的对接,实现小微企业在线预填开户信息,在客户授权同意的前提下,实时调取、采集和核验工商信息,同时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增强业务便利性和自动化水平。2022年上半年,共有19.6万户企业客户享受了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开户的便捷服务。

针对产业链上大中小微企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农业银行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图数据库等技术,推出了“智链客”数字化服务工具,从核心客户入手,精准识别多级上下游企业关联关系网络,并充分调动行内各类资源,定制专项服务方案,满足同一关系链上客户群体的综合金融需求,实现由传统单一客户服务模式向链式服务转变。以批发零售行业为例,农业银行通过应用“智链客”工具,为大型综合连锁商超、连锁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典型业态提供了精准的金融服务,并结合该行业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发展趋势,提供综合收银台、银企直联、一体化收单、供应链融资等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助力客户线上与线下经营,为企业增业绩。

创新服务模式

以数字化手段贴心服务百姓民生

农业银行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立场、人民情怀落实到金融服务中,不断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努力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金融需求。

农业银行拥有超过2.2万个物理网点,金融服务覆盖了全国所有县域。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省心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主动运用数字化工具手段,延伸网点服务半径。借助移动PAD提供的离行业务办理功能,农业银行每个客户经理都能成为移动的金融网点,将掌银、借记卡、信用卡、个人贷款、财富配置、对公开户等52项业务带到客户身边,让客户少走路,让服务更贴心。截至目前,移动PAD已经覆盖了农业银行所有网点,支持十多万一线员工开展离行服务。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依托广覆盖的线下物理网点与方便快捷的线上经营体系,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解决客户疫情时期金融服务的难题。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农业银行进一步强化95599客服热线效能,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开通“一键转接”人工服务,上线个人贷款延期还款应急服务绿色通道。农业银行上海分行针对企事业单位抗疫期间的实际支付需求,通过远程视频核验等方式,在满足监管要求和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有效满足各类机构必要的支付需求,妥善解决疫情期间工资发放、防疫资金划拨等民生难题。

发展移动金融

实现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确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农业银行紧跟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客户需求变化,通过发展移动金融、打造场景生态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体验,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数字化时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线上化、便捷化、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农业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变化,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线上银行。从网上银行到手机银行,农业银行持续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经营格局。自2012年推出手机银行以来,农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覆盖、智能服务等方面加速迭代;2018年推出新一代智能掌银,将移动金融作为客户线上服务的核心触点。近三年来,农行掌银累计更新大小数十个版本,完成上千项功能升级完善,新增收支服务、薪资管家、城市专区等多项创新服务,并针对特定客群推出了“乡村版”、“大字版”、藏语版、维语版等特色版本,持续提升掌银的客户体验与业务办理效能。截至2022年6月末,农行掌银注册客户达4.34亿户,是2012年末的8.7倍;月活跃客户达到1.64亿户,是2012年末的74倍,连续18个月保持同业领先。

随着线上渠道建设的逐步完善,农业银行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客户场景化、综合化的金融需求,积极打造融合共享的开放银行。依托全行统一的开放银行平台,农业银行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打造嵌入客户生产生活的金融场景生态,为客户提供“无形无感、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智慧政务方面,截至2022年6月末,已实现与32个省级行政区、262个地市级行政区合作,让老百姓在“指尖”就可以办理政务业务;智慧校园方面,农业银行已为数十所“双一流”高校、上万家基础教育学校搭建智慧校园场景应用,并于2021年荣获“中国金融数字科技创新大赛综合智能平台”金奖。

夯实科技基础

全力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银行始终坚持守牢风险底线,将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夯实科技基础,不断深化大数据、分布式、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通过深化先进技术应用、强化容灾和网络安全建设,农业银行持续强化安全运营能力,在“双十一”、春节、纪念币发放日等业务高并发的关键时点,为客户业务安全办理提供有力保障。“武夷山”纪念币发行期间,农行业务交易峰值达到每秒64.7万笔,高于同年“双十一”互联网电商每秒58.3万笔的交易峰值,新技术应用对9999万枚纪念币的顺利发行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22年春节前一周,农业银行核心系统交易量持续攀升,达到日均12.92亿笔。

同时,农业银行高度重视客户信息安全,认真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持续推进全行数据治理,及时消除可能危害客户信息安全的风险点。针对客户隐私、交易信息等高敏感数据,综合运用可信计算、联邦学习、多方安全等技术,在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有效保障客户信息安全,让数以亿计的农行客户放心享服务。

经过多年的耕耘和发展,数字农业银行逐步构建成型。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途中,农业银行将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深化数据应用,加快打造科技引领、数据赋能的数字经营新模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农行力量。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zhunfafa.com/news/show-35021.html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