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系列活动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AI+新材料、AI+金融、AI+医疗、AI+生活服务……一系列AI+重大成果发布;现场众多人形机器人集中“参会”,15家企业的近百台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各个角落,提供服务保障;6G、通用人工智能、数据跨境流动、未来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成为论坛关键词。近年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届中关村论坛是北京科技发展的一扇窗口,可窥见在人工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样板。
“智愿者”上岗
超百台机器人活跃在年会各个场景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两位迎宾机器人“妮娅”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不仅能微笑招手、比手势点赞,还能用多语言与中外嘉宾深入交流。整个会场,超百台“智愿者”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各个场景。咖啡机器人接单后迅速制作咖啡,Galbot具身大模型机器人负责配送,二者协作高效流畅;数字孪生书法机器人“俞文峰”,仅需两小时就能学会一种新字体,引得众人围观;绘画机器人与写对联机器人也各展身手,为论坛现场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论坛现场还展示了众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新成果。乐聚机器人的“夸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助力下,能够出色完成展厅导览讲解工作,后续还计划进军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不仅如此,仿生机器狗凭借后空翻等精彩表演,吸引众多目光;下棋机器人“元萝卜”将AI视觉技术与智能决策相结合,不仅能与人对弈,还可复盘棋局,成为青少年学棋的得力伙伴。
北京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北京正在壮大数字经济领域优势产业,围绕关键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EDA、信创、工业软件、机器人等重点方向,集中实施一批并购重组重大项目,全力保障更多大项目新开落地和竣工投产,招引储备一批增量项目。
在科研创新的推动下,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从五道口到中关村大街,百度、智谱、字节跳动等企业形成“AI创新走廊”。
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0年,智源研究院组织百人团队,经过半年攻坚,成功推出“悟道”系列大模型。百度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推出的文心一言大模型,服务数亿用户,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等领域;智谱AI研发的GLM系列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出色,与全球车企、PC及手机厂商展开深度合作;字节跳动基于云雀模型,打造出多款创新产品,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人工智能成核心引擎
北京在政策、资本与布局上协同发力
北京人工智能的腾飞,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支撑。2023年起,《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2025年,海淀区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每年投入超10亿元,围绕“技术占先、要素筑基、应用蓄势、生态聚力”四位一体推进产业升级。
在政策框架下,北京构建了“算力-数据-资本-人才”的全要素生态。算力方面,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调度平台整合全国算力资源,形成覆盖多地的智算网络,为高校、企业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持。数据领域,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汇聚PB级高质量数据集,推动数据跨行业流通。资本层面,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总规模达200亿元,通过“母基金+子基金”模式,重点投资底层技术与初创企业。
空间布局上,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海淀区率先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街区概念,以五道口和大钟寺作为先导区,规划了53平方公里区域,旨在建设一个集成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智能体,以推动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并在五道口的东升大厦建设AI原点社区,全区已汇聚1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计划到2026年,形成千家企业、千亿集群引领带动万亿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此外,北部科学城北区推出“中关村AI北纬社区”,符合条件的AI企业可免租入驻,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初创企业发展。朝阳、亦庄等地聚焦智能驾驶、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形成差异化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提前完成产业目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400家,备案大模型105款,独角兽企业达36家,占全国半壁江山,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
北京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AI原生城市”建设,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化升级。这一战略不仅巩固了北京作为全国“AI第一城”的地位,也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4年,北京市发布《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率先建设AI原生城市”,目标到2025年智算供给规模达45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并构建“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同时,北京已备案105个大模型,占全国近一半,涵盖医疗、教育、政务等多个垂直领域,为AI应用落地奠定基础。目前,北京已形成以海淀区为核心的AI创新生态。如“面壁智能”在端侧模型领域全球领先,而“红色蝴蝶科技”推出的通用智能体Manus被视为“下一个DeepSeek”。此外,北京还推动“人工智能+”标杆工程,在机器人、医疗、教育等领域形成示范应用,如智慧医疗大模型优化导诊服务,AI+教育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
本届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汇聚17场高端论坛。活动期间,围绕AI大模型前沿技术、多模态可控视频生成、具身智能与机器人、AIforScience、量子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6G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等方向展开充分讨论,为北京人工智能全要素生态的完善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此外,国家部委、北京市发布人工智能系列重磅政策,为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提供保障;新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发布一批原创前沿成果、权威研究报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促进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进一步协同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关村论坛“AI+”重大成果发布项目,展示了AI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小米与国家级材料重点实验室合作,基于AI仿真系统研发出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该合金借助小米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从1016万种配方中筛选出最优解,经过1550次实验样件打样后成功问世。瑞莱智慧研发出全球首个针对实时音视频场景的金融级AI欺诈防护产品,基于多模态特征的智能决策引擎技术,在银行远程音视频系统中成功检测出超过96%的伪造音视频数据,响应时间控制在200毫秒以内。昌平实验室高毅勤团队开发RASP、GRASP、ColabDock等一系列AI模型和框架,将蛋白核磁NOE峰指认时间从数月缩短到小时-天量级。这些成果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北京人工智能生态注入新活力。
北京凭借政策支持、算力基建、人才储备和产业生态,正加速向“AI原生城市”迈进。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深入应用,北京有望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数字政务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成为全球AI发展的标杆城市。
关注
人才战略是“先手棋”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浪潮中,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最活跃的创新变量。
凌晨3点的中关村,咖啡香混着代码味,一群年轻人正围着屏幕较劲:有人试图让AI理解“社恐”的社交信号,有人用大模型设计能跳舞的机器人,还有高中生在捣鼓“AI预测流浪猫行为”的公益项目。这不是科幻片场,而是海淀青年创客的日常。北京人工智能的活力,源于青年人才“挑大梁”。
2018年,鄂维南院士在我国首次提出AIforScience概念。当前,已经走过了概念验证期,全面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期。青年科技人才作为AIforScience领域的中流砥柱,可以敏锐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方向,需要全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人才战略是北京的先手棋。海淀区通过“海英计划”升级版,顶尖人才最高可获100万元资金支持,并享受住房、落户、医疗等全方位保障。中关村学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等机构深化产教融合,每年提供800余个实习岗位,帮助青年人才对接产业需求。同时,北京还设立“智星青年人才计划”,打破传统评价体系,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从“本硕博创”到顶尖学者的全周期培养通道。
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首次系统性构建青年科创友好生态,通过三大核心板块——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发布AI100青年人才计划、AIforScience青年论坛聚焦前沿技术与青年人才、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探索人才贯通培养,为全球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和青少年搭建“创新-实践-成长”的全链条平台,助力青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梦想照进现实。
论坛发布的“AI100青年先锋”,首批发布全国65人,其中北京33人,占比超过半数,位居全国首位,人工智能青年创新人才汇集,人才密度极高。在产研分布上,北京青年先锋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智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及新型研究机构24人,月之暗面、加速进化等产业界9人。其中北京大学王鹤、清华大学陈建宇等7名青年先锋兼具高校老师与企业创始人的双重身份,通过创办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研互补,推高北京技术与产业含金量。
观察
人工智能的海淀样本:
构建会学习有温度的“城市智能体”
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始终以“头雁”姿态领跑人工智能赛道,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培育出一批领军企业,引领国产AI新趋势,并率先启动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在海淀区南部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海淀区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构建“会学习、能思考、有温度、可进化”的“城市智能体”,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嵌入城市发展,形成了宜居宜业、共享共治的智能化城市的样板间。
“海淀区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基础最好、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说。这份“底气”源于海淀经年累月形成的创新发展生态。“海淀式”的创新生态以政策力度、产业密度、资金厚度和服务温度,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裂变式发展。
目前,海淀区域聚集AI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人工智能学者1.23万人,AI2000全球顶尖学者101人次,均占全市80%以上。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持续产出突破性成果: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能够模拟人类操作手机的自主智能体、对标Sora的视频大模型Vidu2.0等,均诞生于海淀。2025年,海淀备案大模型76款,占全市七成,AI产品访问量全国占比超60%。
场景应用是海淀的另一张王牌。在城市运行领域,智能应急综合体实现防汛、扫雪等多场景协同指挥;中关村街道的AI政务系统“关芯”,通过智能匹配清单,将社区服务效率提升35%。在民生服务方面,AI小巷机器人覆盖餐饮、零售等场景;京张遗址公园AI+游园模式成为全龄友好示范;部分学校引入AI教师助手,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人工智能主题日”里,海淀样本也得到了关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以“技术创新行业落地:开启AI新纪元”为主题,邀请众多院士学者以及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出席并作演讲报告,发布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等与海淀人工智能发展紧密相关的成果,进一步夯实海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图片来源/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