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索尼  直播  智能手机  全额罚息  奥迪、  小霸王  网约车  新零售  世界杯  短视频 

欧洲多国遭遇热浪侵袭

   日期:2022-07-22 07:19:08     浏览:4    评论:0    

洪水、干旱、飓风、森林大火……近年来极端天气以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并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降低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能源供应链受阻,欧洲更是饱受能源短缺的困扰。从目前的情况看,欧洲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为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一向主张发展绿色能源和降低碳排放的欧洲多国已经决定增加煤炭这一化石燃料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无疑将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风险以及极端天气灾害。

近日,欧洲多国气温飙升,气温创下新纪录,山火频发,交通运输以及粮食生产等多个环节均遭受了不利影响。法国气象部门称,自当地时间7月18日16时起,法国全境15个省份处于高温红色预警状态,另有69个省份处于高温橙色预警状态,18日是法国多数地区最炎热的一天。极端高温天气阻碍了伦敦附近的卢顿机场的正常运行。

另外,近期法国、葡萄牙以及西班牙遭遇大范围森林大火。在葡萄牙,气温已经高达46摄氏度左右,由于炎热的天气增加了野火的风险,该国大部分地区都发出了红色预警。西班牙和葡萄牙因高温死亡的人也已有数百人,莱茵河的水位也因极端高温天气而进一步下降,影响了欧洲大陆内部商品贸易的运输。

炎热的夏季无疑给本就能源供应不足的欧洲再添困扰。近期,欧洲多国正在着手解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希望提高自身的能源储备和库存。欧盟也与阿塞拜疆签署能源协议,规定阿方通过南方天然气管道逐年增加向欧盟的天然气供气量,至2027年达到每年不低于200亿立方米。不过,相比于储备冬季能源需求,当前极端炎热天气带来的挑战已迫在眉睫。欧洲面临的能源困境或将变得更加艰难。

欧洲多国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气再一次敲响了气候变化危机的警钟。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提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英国遭遇前所未有的40摄氏度或更高温度的可能性比“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气候”下的可能性高出10倍。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报告也提出,欧盟和英国总计44%的领土在7月份面临干旱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日前在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会议的视频讲话中表示,“一半的人类处于危险地带”,面临洪水、干旱、极端风暴和野火的威胁。

事实上,应对气候变化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碳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以及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与挑战。保德信固定收益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无论是极端天气事件等气候变化造成的现实影响,还是推出碳税等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都将进一步对各国央行稳定物价的工作带来挑战。

具体而言,与气候问题相关的通胀冲击或会令通胀率上升零点几个百分点。而严重的极端天气(如热浪),不但会推高食品价格,同时也会增加能源需求(如空调耗电量的上升),并扰乱供应链(如莱茵河水位降低导致的航运受限),这些可以在两个季度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将欧元区的通胀率推高整整一个百分点。

“长远来看,绿色转型会刺激创新和增长。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疲软限制了各国央行的降息空间,所以央行也会对绿色转型发展表示欢迎。有鉴于此,他们依赖非常规政策,尤其是大规模的资产购买。然而,在转型期间,公债会因支持绿色转型融资而有所增加,可能会压缩私募市场的投资空间。随着经济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以及欧洲与俄罗斯的脱钩,气候变化导致的通胀上升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当前的局势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可能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保德信固定收益提出。

另外,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也已经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7月4日,欧洲央行率先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在公司债券购买、抵押品框架、披露要求和风险管理方面引入气候变化因素,以减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支持经济绿色转型。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央行关于气候相关的货币政策实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创设定向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央行推出再贷款工具,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的方式,引导私人资本支持实体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二是有的央行直接购买绿色资产。英国央行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中实践气候政策,对于正在转型或披露合理转型计划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将其债券纳入资产组合;对于不符合绿色标准或不具备转型计划的高碳企业,通过撤资警告等惩罚措施,激励企业加快低碳转型并加强信息披露。

 
打赏
免责声明: 本条信息网址: https://www.zhunfafa.com/news/show-33219.html本网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提供和互联网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不对网站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