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发布,并将在明年5月1号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那么,条例具体做出了哪些规定?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北京,准备好了吗?
新修订《条例》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投放垃圾,明确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对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的有权要求改正。拒不改正的,将受到最高200元的罚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教授认为,这将极大地提升垃圾分类推进的成效:过去让大家做垃圾分类好像是好人好事,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政府大包大揽的一个操作,那么这次垃圾分类条例的修订,构建的是一个多元共治、社会协同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就是我们的居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都要在垃圾分类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机制上,垃圾分类将不再停留在对各区街道、社区、单位等,而是更加注重能够切实促进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的制度建设,成为长效性的。包括提出要逐步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制度、差异化收费制度,那么这些都是属于垃圾分类的深水区,已经为将来长效机制的形成在法律当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未来想要丢垃圾,具体要怎么分?条例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菜叶果核、剩菜剩饭是厨余垃圾,废纸塑料,玻璃电子产品是可回收物、废电池、废温度计、废药品、废油漆是有害垃圾,不包含在前三类中的生活垃圾是其他垃圾。同时,在范围上,《条例》规定垃圾分类将在北京市所有单位、社区、乡村、公共空间全面推行。
和此前已经实施垃圾分类的上海一样,北京的新规也重点给一次性用品带上了“紧箍咒”。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郝志兰说,这将有助于“源头减量”:商场和超市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袋,而且也不免费提供塑料袋。对于餐饮、外卖、旅馆等提出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设定一种梯度的处罚措施,首次违法的就执法部门处5000远到10000元,再次的从10000元到50000元。
以往,最打击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是自己做好分类投放的垃圾被统一收运的车辆混装拉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社区挂条幅,发倡议,还是换垃圾桶,都无法提升居民分类垃圾的亿元。此次新发布的《条例》明确要打通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完整链条。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承诺,相关配套工作将在明年条例实施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