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通报,公安部针对无隐私协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范围描述不清、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等情形,集中查处整改了100款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民众是否有相关困扰,日常使用习惯如何?对此,小新走上街头进行随机采访。
APP是否泄露过您的个人信息?
比如之前炒股,下(载)那个炒股的APP,我刚下(载)了,就有巨多电话问你“要不要了解这支股票啊”“要不要了解那支股票啊”。
因为租房我下载过蛮多APP的,它读取了我的一些手机号码之后,是没有经过我允许的,给我发了很多短信说“最近是不是要租房”。
尤其是孩子学习类的这种APP下载下来之后,就经常莫名其妙的就会有一些包括它的短信,还有一些可能其他的机构或者育儿的这种莫名其妙就来电话。
是否会仔细阅读用户协议?
平常的话也会看到一些隐私条款,但是只是看一个大概,没有仔细看。
不会,都是直接点同意,不会去完整地去读里面那个长篇的东西。
不会,太长了。我觉得应该很少有人去读吧,大家应该是不会花心思在这个上面去看。因为大家会觉得,所有人都在使,那大家都同意,应该没有问题。
不再使用APP后 是否会注销账号?
平时一般不会有注销账号的这个习惯。
我就每次就直接卸载,因为觉得卸载以后好像就跟我没有关系了。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用户应特别注意用户协议中涉及隐私的条款,谨慎选择和下载APP。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虽然法律有规定,但是很多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侵害了,被谁拿走了,怎么拿走的,我的APP中我的授权,什么时候能把授权拿回来,什么时候能要求平台删掉我的信息他们都不知道。用户在使用APP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APP的保密协议, 特别是隐私协议是怎样写的,它怎么处置你的个人信息的,看好之后你再选择用不用它。
此外,朱巍也提示,如果用户不再使用某个APP,将其卸载并不是最妥善的处理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像某个APP不再使用,就不仅是你把它点住了从平台中把它卸载下来,不是这样的,卸载你的个人信息它还在,你一定要把账号信息统统注销。我觉得这个才是比较安全的一种使用方式。
朱巍说,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提升,将大大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而当用户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
刑事手段是有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犯罪。那么如果公民个人不想报案,或者没达到这个程度,那怎么办呢,可以按照侵权来走,侵权责任法有规定,公民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范围是哪些,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合理适用范围,那要承担责任的。